2019年3月12日 星期二

不怕「輸」,才有機會「贏」


請告訴孩子:
輸了成績,不代表輸了人生,
不怕「輸」,才有機會「贏」


白岩松曾說:“不但要教孩子如何去贏,更要教會他們如何漂亮地輸。”但很多家長只求孩子贏,“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”,不遺餘力地對孩子進行智力投資:天價學區房、昂貴補習班、放棄工作陪讀等……他們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物品和炫耀資本,和孩子“一損俱損,一榮俱榮”。贏未必可喜,輸未必可悲,勝負並不重要,跌倒了站起來的姿態才最重要


考試失敗只是人生中的一次挫折,成功的路也不止上大學一條,我們現在更要關心那些高考失敗者,幫助他們重拾信心,走出高考失敗的陰影。
不發光的,不一定不是金子; 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。
不管成功或失敗,只要你曾經經歷過,那段拼搏的日子是你永遠的記憶,走過了,就要往前看,你就會開心一點!
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,不經歷黑夜怎能見黎明!
考試或許可以影響你的未來,卻絕不會決定你的人生。未來還長,路在腳下。不信?看看他們如何走出高考的“陰霾”——
1982年,18歲的馬雲迎來了生命裡的第一次高考。他的報考志願表上赫然寫著:北京大學。當年,他的數學成績是——1分。
心灰意冷的馬雲和表弟去賓館應聘服務生,讓老闆給拒了。通過找關係,才做了一份給出版社送書的活兒。19歲那年,他再次走進高考考場,數學成績19分!
馬雲又開始了一遍打工一邊複習的日子。到了20歲那年,他參加了第三次高考。這次,數學考了79分,但總分數比本科線還是差5分。
當年,杭州師範英語系由於剛升到本科,以至於報考的學生竟然不夠招生數。校領導做了一個令馬雲感覺是天上掉餡餅的決定,那就是讓幾個英語成績好的專科生直升本科。於是,英語成績很牛的馬雲以本科生的身份踏進了杭州師範。
高考像漫漫人生路上的一道坎,無論成敗與否,我認為現在都不重要了,重要的是要總結高考的得與失,以便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邁好每一個坎!
長風破浪會有時,直掛雲帆濟滄海。
成才的道路很多,並非只有上大學一條,可以根據自己和家庭的實際情況,選擇適合自己的路繼續深造,拋開無謂的自責與沉淪,只要用心去工作,學習,就一定可以成為生活的強者。
俞敏洪參加了1978年的高考。他報考的常熟市地區師專外語錄取分數線是38分,俞敏洪的英語卻只考了33分。
高考失利,俞敏洪在家裡開手扶拖拉機、插秧、割稻,後來去大隊初中當了代課老師。1979年,再次參加高考,總分過了錄取分數線,但英語只考了55分,而常熟師專的錄取分數線變成了60分,結果再度落榜。
俞敏洪參加了一個專門針對外語高考的輔導班。他和二十多個男孩一起住在一個連廁所都沒有的大房間裡。早上和大家一起背單詞、背課文、做題、討論,晚上10點半熄燈以後,大家全部打著手電筒在被窩裡背單詞。
1980年的高考開始了,英語考試時間是兩個小時,俞敏洪僅僅用了40分鐘就交了卷。分數出來了,俞敏洪的英語是95分,總分387分。當年,北大的錄取分數線是380分。
高考像漫漫人生路上的一道坎,無論成敗與否,我認為現在都不重要了,重要的是要總結高考的得與失,以便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邁好每一個坎!
輸了考試,並不代表輸了人生有時只有遇到挫敗時,才能看出人的偉大
魯迅說過:我覺得坦途在前,人又何必因為一點小障礙而不走路呢?
輸了成績,並不代表輸了人生。不怕輸的孩子,才有機會贏。
小時候輸不起  長大後贏不了
有父母把孩子的“輸不起”,看作是一種爭強好勝。
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講,孩子“輸不起”是一種正常現象,適度的爭強好勝能激勵孩子追求卓越,但過度的爭強好勝有害無益。
一是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心理問題。
還記得轟動一時的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的兒子潘匡仁跳樓事件麼?
25歲的潘匡仁從小就出類拔萃,中學就讀香港名校,去過海外留學,畢業回到香港工作。
多才多藝,會彈琴,酷愛運動,尤其跑步和單車,生前在一次單車比賽中,因受傷沒獲得好名次,患了抑鬱症,最終選擇跳樓結束生命。
出生優越,教育優良,本該綻放青春的年齡,僅僅因為輸了比賽鬱鬱寡歡、放棄生命,讓人唏噓不已。
二是扭曲孩子的人格和品行。
看過一例“合肥少女毀容”事件。
高中生周岩愛慕同校女孩陶汝坤,求愛不成,乘其不備,向女孩的頭上澆油並點燃,導致女孩毀容。
男女交往本應是你情我願的事,周岩卻因追求不得而做出如此喪心病狂的極端行為,這難道不是“輸不起”導致的惡果嗎?
還有“江歌事件”中被眾人唾駡的陳世峰,因不同意女友劉鑫與其分手,糾纏不止,喪心病狂殺害了和他毫無糾葛的江歌,這樣的人就算學霸,又如何?
看過一句話: 想贏,是成功者的特質;而輸不起,則是失敗者的通病
從小輸不起的孩子,長大後無法適應錯綜複雜的社會而變得苦不堪言,教會孩子學會輸,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。
為人父母最大的贏  是教會孩子面對輸
吳鎮宇在《爸爸去哪兒》裡的一句話感動無數觀眾,他說 “由於自己已經50多歲,孩子還小,一直怕有一天離孩子而去還沒有教好孩子”。
父母不能永遠守護在孩子身邊,孩子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,父母唯一能做的,便是引導他們正確看待“輸”:
1. 給孩子體驗失敗的機會。
有的孩子輸的時候大哭大鬧,父母遷就孩子,刻意讓孩子贏。而不知讓孩子贏得了一時,贏不了一世。
英國心理治療師尼克·盧克斯摩爾說:
“無休止地從失敗的經歷中保護孩子們對他們是有害無益的,當失敗再次發生時,孩子們就會覺得很羞恥、難以理解甚至難以接受。”
2. 培養孩子的豁達胸懷。
“得之我幸,失之我命”的豁達的心胸是“輸得起”的關鍵。
別再對你的孩子說:
“期末考試考不到多少,看我怎麼收拾你!”
“你真窩囊 ,就知道哭,他搶你的,你不會和他搶啊!”
“上次還考了98分,這次怎麼變成88分了……”
這樣的引導,怎麼可能讓孩子“輸得起”?
3. 在孩子面前學會輸。
常說“沒關係”
“菜燒糊了,沒關係,媽媽下次就知道怎麼做了”;
“打羽毛球輸了,沒關係,爸爸注重的是過程,還得到了鍛煉……”
還可以告訴孩子自己的失敗經歷、解決辦法等,言傳身教讓孩子明白輸不可怕,不站起來才可怕。
4. 不用模糊語言誇讚孩子。
很多家長總是把“孩子,你真棒”、“你真是聰明的孩子”掛在嘴邊,讓孩子自我感覺良好。
一旦孩子犯錯被家長批評,“剛說我真棒,這會又說我真笨...
所以父母誇孩子的時候要使用清晰的語言,評價具體的行為。讓孩子分清父母只是對他的某一行為不滿意,而不是對人。
吳京說過一句話:“我從不害怕從頭開始。”
願每個孩子都有吳京這種“輸得起”的自信,以及應對失敗的積極態度。
願每個孩子都能以闊達心態對待輸贏,做一個能贏也能輸的大氣之人。

4 則留言:

歡迎留言給我